男女主角分别是孟津何有才的其他类型小说《大明:力挺徐妙云,干翻朱棣全文+番茄》,由网络作家“大眼睛小懒猪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几天之后,黄易一家终于来到了金陵城,也就是大明开国都城——应天府。徐妙云没打算现在回娘家相认,而是直接命令车夫去太子安排的医馆。原以为就是一处普通的临街铺面,可来到地方一看,黄药师这才知道,自己这位大舅哥好大的手笔,一家医馆,竟然占地两亩?这可是寸土寸金的京城。“夫人,你娘家到底是什么地位?”“这里前面相邻的就是繁华的西市大街,宅院背后就是权贵居住区,啧啧……不说这装潢,也不提这处宅院的价格,单论这位置,能拿下这处位置开店的,绝对不是普通人。”“呵呵,大舅哥还骗我说自己是什么药材商人?一个药材商人若能拿下这处宅院,我把门口那拴马桩吃了。”噗嗤……徐妙云一手抱着女儿,一手拉着丈夫往里走,被丈夫这副腔调给逗笑了。“夫君,在安南的时候,安...
《大明:力挺徐妙云,干翻朱棣全文+番茄》精彩片段
几天之后,黄易一家终于来到了金陵城,也就是大明开国都城——应天府。
徐妙云没打算现在回娘家相认,而是直接命令车夫去太子安排的医馆。
原以为就是一处普通的临街铺面,可来到地方一看,黄药师这才知道,自己这位大舅哥好大的手笔,一家医馆,竟然占地两亩?这可是寸土寸金的京城。
“夫人,你娘家到底是什么地位?”
“这里前面相邻的就是繁华的西市大街,宅院背后就是权贵居住区,啧啧……不说这装潢,也不提这处宅院的价格,单论这位置,能拿下这处位置开店的,绝对不是普通人。”
“呵呵,大舅哥还骗我说自己是什么药材商人?一个药材商人若能拿下这处宅院,我把门口那拴马桩吃了。”
噗嗤……
徐妙云一手抱着女儿,一手拉着丈夫往里走,被丈夫这副腔调给逗笑了。
“夫君,在安南的时候,安南之主请你参观他的王宫,彼时也不见你这般惊讶,怎么区区金陵城一座小宅邸,就让你如此失态呢?”
黄药师不屑道:“安南?弹丸之地,南方蛮夷小国而已,他那个番王来到大明,顶多算个知府。他那王宫同我们大明的皇宫比起来?跟茅草屋差不多。”
徐妙云捂嘴笑道:“哪有那么夸张?莫非夫君见过大明皇宫?”
黄药师心说,我梦里见过,比现如今的金陵皇宫更壮观,现而今那座宫殿还没开建呢。
“没见过,我只是感叹大舅哥的热情,原以为只是一间普通的铺面罢了,没想到他考虑的这么周到。这个选址很讲究,既保证了医馆的安静,又不离繁华,让就医者容易寻到。”
“唯一的缺点就是太大了,我们一家三口住着太空旷。”
徐妙云安慰说道:“夫君医术高明,将来求医之人会很多,医馆小了不方便。如果嫌空旷,不如花钱买两个下人丫鬟过来。”
“先生,夫人,二位回来了?小人王不留拜见。”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从里面走了出来。
咦?你是谁?
“小人王不留,自幼酷爱医术,大公子特意安排小人过来看房子,说等先生到了,如果您不嫌弃,就跟着先生做个医馆学徒,伺候先生。”
学徒?
黄药师打量着对方,点了点头,大舅哥安排的人,人品和来历不用担心,看此人眉清目秀,眼带灵气,是个好苗子。
“好,既然是大舅哥安排的,那就留下吧,等明日我考过你的底子,收你做学徒,跟着我学医不怕吃苦就好。”
“多谢先生!学生见过师父、师母。”
徐妙云疑惑道:“王不留?你这名字就是药名,莫非家传学医?”
“师母见笑,老父亲给我取药材为名,也是盼着我将来能入杏林一门。”
“我给您二位介绍一下这宅院的布局。”王不留没说仔细,他其实是太子的随行医官王太医的小儿子。
这是一座占地两亩,共分三进的宅院,前堂三间宽敞大屋是坐诊正堂,中院是学徒、下人居住,同时布置有药缸、晾晒药材的架子等等。后院就是私人住宅区了。
“不错不错,后院住宅占地足有一亩,还有假山花园?”黄药师摩挲着下巴,“这布局显然也是有高明匠人考究过的。”
“要不把这些绿植花卉清理出去,能空出半亩地来,正好种稻子。”
徐妙云一听,连忙劝解:“夫君,好好的花园毁了太可惜。那稻子金贵,岂能这么随意?还是我找个妥善之人认真栽种的好。”
黄药师看夫人这么上心,笑着说道:“好吧,那就留下一把当观赏,其他的交给夫人安排。”
他相信夫人对高产良种更加重视,现在是洪武十三年,夫人今年二十一岁,是经历过元末战乱的。没有谁比她们这些人更明白粮食的珍贵了。
“老师,医馆的设施都布置好了,随时可以开门接收病人。但牌匾还未挂起,请老师给医馆起个名字,学生好让人制作牌匾。”王不留恭敬的问道。
徐妙云笑着说道:“小王,你既然是学徒了,就专心跟着先生学医。这些跑腿的杂事交给管家黄三即可。”
黄三就是送他们回来的车夫,被太子送给了徐妙云当下人。
“多谢师母关爱,师父有事,弟子服其劳,小事而已。学生对金陵城更熟悉些。”
黄药师沉吟道:“名字……医者多称杏林,叫杏林太俗了,不如就叫桃花医馆吧。”
桃花医馆?这是什么典故?众人不解,黄药师也没解释。
“我手书一份,你拿去刻匾,需要多少银钱,跟管家支取。不用着急,三五天做好即可,正好我们有时间熟悉一下金陵城。”
“是,学生记下了。”
在新家安顿好,第二日一早,黄药师抱着女儿出门逛街。穿越十多年,他也是头一次来金陵城,小蓉儿比她爹更兴奋,简直就是个好奇宝宝,见到什么都喊着买买买。
而徐妙云却带着半麻袋稻种,乘坐马车从后面出了门。
她没有回娘家,反而径直去了皇宫。
马皇后一听是徐妙云回来了,高兴得直掉眼泪,亲自出乾清宫过来迎接。
“孩子,回来就好,回来就好!不要害怕,太子前日来信都告诉我了,放心吧,一切由我给你做主。当年是老四对不住你,回头我跟皇上出面,你父亲不会说什么的。”
徐妙云感激的跪下磕头,被马皇后慈爱的搀住,“多谢皇后娘娘开恩。”
“呵呵,傻丫头,几年没见,生分了?以前可是叫伯母的。”皇后拉着对方的手不舍得放开。
徐妙云感动的点了点头,看着皇后略显憔悴的面容,心头一酸,“伯母,几年不见,您的身体?怎么……”
马皇后笑着摇头:“老啦,人哪有不老的?”
似乎是不想提这些不开心的,皇后改口说起了正事,“妙云,标儿在书信中有件事交代给我,既然你来了,我想跟你打个商量。”
“请伯母示下。”
“听标儿说,你寻了个好夫婿?”
徐妙云腼腆的点了点头,然后将自己这三年多的经历讲述一遍,听得马皇后止不住抹眼泪。
一个十几岁女孩子,三年走遍南洋,看似轻松,可个中艰辛,想想就遭罪。
“孩子,你受苦了。哼,老四这个混账,等他回来,我亲自再抽一顿。”
徐妙云拉着马皇后的胳膊劝解,“伯母,不碍得,您还是说正事吧?那些都过去了。”
若非碍于情面,他真想给黄易刚才的一番话大叫一声好!
掷地有声,响彻云霄!
痛快!
就该狠狠打这老东西的脸,大明朝廷不是让你们欺压百姓的,大明天下也不是你们捞钱的后花园!
次日,老朱处理完公务,在奉天殿书房召见了已经辞官三年的宋濂。
“不知陛下召见草民所为何事?草民年迈昏聩耳聋眼花,即使有心却也无力帮到陛下了。”
老朱呵呵笑道:“你这老儿,咱还没开口呢,你就先推辞起来。你虽辞官归隐,可咱并未停掉你的养老薪俸吧?”
宋濂点头感谢道:“是,蒙陛下隆恩,臣才得以多活几年。”
老朱点了点头,都说人老奸马老滑,这老头两样都占了,很会说话。
“你孙子跟着胡惟庸做事,你知道吧?”
什么?
前一刻还谈笑晏晏,转眼间就开始问责,老宋濂吓得直接跪倒:“陛下说笑了,家孙当的是朝廷的官,当然是给陛下您效力的。不可能给胡惟庸做事。”
老朱冷哼一声:“要朕给你看证据吗?”
这……
老朱:“原本打算流放你们一家去岭南的,但考虑到你已年迈,且一直忠心耿耿不曾有什么过失。所以朕不就跟你孙儿计较了,权当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犯了错。”
宋濂感激涕零的磕头。
皇帝命人将之搀扶起来。
随即再次换上温和的语气,“宋濂,你是咱大明最有学问的人,甚至有人说你是全天下读书最多的人,是吗?”
大喜大悲起落太快,宋濂有些反应不过来。
迟钝的问道:“陛下、陛下这是何意?那全是些坊间流言,老臣愧不敢当。”
老朱笑着说道:“今日请你过来,咱是有些学问上的事想问你。你要一五一十的认真作答。”
言外之意就是,你今天好好回答,我满意了,你孙儿就无事了。
“是,草民一定知无不言。”
老朱开口问道:“你读书多,想必通晓历史。可知道历史上有过多少次百姓起义?”
这……
宋濂卡壳了,不是他不会,而是不知道怎么回答。
“怎么?你也不知道?”
宋濂苦笑摇头:“陛下,您如果问草民有多少出名的百姓起义,草民或许还能说上几个。可您如果问历史上总共发生过多少?草民答不上来,因为太多了。”
太多了?有多少?
“历朝历代都有百姓起义,有些记录在史书上,有些没有记录。不说别的,单单隋末乱世那段时间,就有号称三十六路反王、七十二股烟尘。”
老朱好奇问道:“嗯,跟戏文里唱的那样,咱也听过一些。”
宋濂点头说道:“还有远的不说,陛下您当年起兵的时候,也算是百姓起义。可除了陈友谅、张士诚这两股之外,史书上是不会记录其他小股起义的。”
“都说胜者为王败者寇,很多百姓起义失败后会被剿杀,而百姓起义这种事对于朝廷当局来说并不光彩,所以史书上根本不会记录。”
老朱点了点头,心说这老头不愧是有名的大儒,学问是真的好。
“那有没有那种百姓起义失败的,最后朝廷却没有镇压打杀的?史书上有记录吗?”
啊?
老宋濂有点迷糊,皇帝怎么突然问这些呢?
仔细想了许久,老头摇头说道:“没有!历朝历代都容不下zao反起义,成功了的叫做起义,比如秦末陈胜吴广起义、唐末黄巢起义等等。失败了就叫zao反,比如东汉末年的黄巾作乱。”
老朱皱眉道:“真的没有?一次都没有吗?”
宋濂仔细想了一遍,坚定的摇头:“没有,至少正史记载中没有。”
“正史记载?什么意思?”老朱好奇追问。
宋濂解释说道:“正史就是朝廷修编记录的史书。正如草民刚才所说,百姓起义对于朝廷当局来说是丑事,所以朝廷编的史书里面很少记录自己的丑事。”
“可有道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,世间的事只要发生过,就必然会留下痕迹。”
“所以就有了民间野史的出现。民间野史就是百姓记录下来的一些大事件,当然了,也有些野史记录的是一些个人私事、或者奇闻轶事之类的,全凭记录人的个人喜好。”
“因为这种记录不拘身份,只要是个识字之人就能写下来,甚至很多人的日记也被当做野史流传了下来,所以野史有一个很大的特点,那就是记录人容易夸大、或者虚构一些事情。”
“就像编造戏文一样,胡编乱造一些自己的故事进去。有些是为了美化自己,有些是为了丑化敌人,总之真实性也颇具争议。”
“所以历代修史的官员大多鄙视野史,认为野史并不具有太多可信价值。”
老朱头一次这么耐心听一个大儒讲课,而是还是头一次没有不耐烦。
“哼,照你这么说,正史其实也没比野史强多少。正史避而不写自己的丑事,岂不也是在美化自身?”
咳咳……您圣明!
宋濂轻咳两声,没有开口,算是默认了。
老朱再次问道:“那野史里有没有记录过,百姓起义失败而朝廷不杀的情况?哪怕一次呢?”
这次宋濂终于不再摇头,而是坚定的点头说道:“有,而且很多。”
“哦?很多?为什么?”老朱不明白。
宋濂解释道:“按照陛下的问题,百姓起义之后朝廷没有派兵镇压。这种事在野史里面记录的时候有个名堂:交农反官!”
老朱惊讶道:“交农反官?你仔细说说这个。”
宋濂点头道:“对,就是交农反官。一般情况是这样的,朝廷每年朝百姓征税,无论是十税一、十税二,甚至是税三、税四,都有个章程。”
“在朝廷看来是为了收税维持朝廷的运转开支。在百姓看来耕的是天子的田亩,交皇粮乃是天经地义。”
“可当这个税负超过了百姓能承受的极限,比如十税四、十税五,甚至更多。百姓田里打出的粮食除去上缴的,留下的却不够活命。”
“往往这时候百姓就要交农反官,说是zao反吧,又不能算,毕竟是为了一条生路才反抗的。说是起义吧也不像,因为他们并不打着推翻朝廷自立为王的旗号,而是以聚众的方式要求朝廷改变政策、降低赋税。”
“这时候朝廷基本上并不派兵镇压,而是派人调查实际情况,然后跟百姓商量谈判,答应减免赋税。百姓一看能够活下来了,也就主动回乡耕田,不再闹事了。”
“因为都是些拿着农具闹事的百姓,嘴里喊着交农不耕了,所以野史就给起了个名字叫做交农反官。”
朱元璋听得十分认真,这可真是长了见识。自己小时候投身皇觉寺,长大了世道大乱,到处都是反贼和官兵,还真没遇到过交农反官的事,所以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种方式的zao反。
原以为但凡百姓聚在一起闹事,都是跟我们当年一样杀人抢地盘呢。
“李善长身为宰相却暗地里捞钱,赚的都是百姓的血汗钱。”
“被黄易那小子劈头盖脸一顿骂,甚至还打得他鼻青脸肿不敢还手,痛快!大快人心,大快人心啊!”
朱标笑着说道:“孩儿也这么觉得。所以昨日妹夫开口留饭,我就留下了,此等大快人心事,当饮酒庆祝!没想到晚宴我俩小酌却喝醉了。”
“宿醉未归,耽误了给爹娘请安,孩儿的错。”
老朱不满道:“哼!你们两个臭小子,如此痛快的事情,喝酒为何不叫朕?应该昨晚就派人通知朕一起过去饮酒的。”
啊?我这……
朱标是真的没想到,一向在自己面前不苟言笑的父皇,竟然也能说出这样的话?您也要去凑热闹喝酒?
咳咳……自古父子不同席、叔侄不对饮乃是规矩。您敢去,我们两个未必敢作陪。
“父皇,没什么事孩儿就先告退了,想去看看母亲。”
老朱点了点头,“去吧,你母亲也很想你。对了,记得把那小子昨日教训李善长的话写下来,朕要看看,以后呵斥那些贪官的时候不至于只会骂娘。”
啊?这也行?
“是,孩儿回去就写。”
送走了儿子,老朱独自一人坐在书房,时不时的开怀大笑,估计这件趣事能让他想起一次笑一次。
朱标来到乾清宫,马皇后见到儿子回来,高兴的不得了。
“标儿,一趟出去三个月,受了不少苦吧?来人,传太医院夏首尊。”
朱标不解道:“母亲,孩儿刚回来,又没有生病,为什么要传太医呢?”
马皇后埋怨说道:“还说没有生病?你爹那个老东西,整天让你忙这忙那,也不知道心疼儿子。若不是你妹夫提醒说你身体有问题,我们还蒙在鼓里呢。”
妹夫?
“嗨!娘,您说的不会是那什么心血耗干之事吧?别听妹夫瞎说,他也是猜测。”朱标不想让父母担心。
可这次他没有拗得过老娘,他还不知道,在这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,老朱两口子对黄易好感暴增,可谓是极其欣赏。
“一会儿夏首尊来了,让他给你好好看看再说。”
“啊?好吧。”朱标苦着脸答应下来,“娘,孩儿不在家,给您添麻烦了。妙云妹妹那件事也只能拜托给您合适。”
马皇后笑骂道:“你有事不靠为娘办,还能靠谁?说甚见外话?妙云很好,她找的那个夫婿也很好,我和你爹都很喜欢,这是件喜事。你爹还夸你眼光好呢。”
朱标尴尬说道:“哪里是我眼光好,分明是妙云妹妹眼光好。”
“唉……可这件事将来怎么跟徐叔叔交代?还有老四,毕竟当年他跟妙云之间……”
马皇后细细观察着儿子,发现他总是喜欢皱着眉头。
于是对黄易的话又信了几分,以前没注意到,标儿这孩子心细,总是把没发生的事也放在心头,整天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,这身体能好吗?
太医院的夏首尊过来了,给太子朱标仔细检查一遍,可惜还是半点问题都没发现。
朱标拍胸脯说自己身体很好。
马皇后却瞪了一眼,不容质疑的说道:“明日陪娘一起去妙云那里一趟,让你妹夫好好给你瞧瞧。”
啊?
“不用了吧娘?”
“看病是一方面。主要是让你陪我去感谢一下那孩子,这次若不是他出了个妙计,你爹不知道要砍掉多少淮西勋贵。淮西勋贵可算是我的娘家人,所以娘要去感谢人家。”
“哦,这样啊,那好吧。”
次日桃花医馆,黄易正在给人看病,一群壮汉打手涌入小巷,个个手拿棍棒,气势汹汹的朝着医馆杀来,吓得小巷行人仓皇奔逃。
马皇后打量着女婿,越看越是满意,“你就是药师吧?”
黄药师连忙行礼,“小婿黄易,拜见岳母!”
“好孩子,早就听说你有本事,没想到还是个文武全才。”
“岳母过奖了,您快里面请。”
朱标介绍说道:“贤弟,这是英儿,我的大儿子。英儿,快叫姑父。”
三岁的朱雄英乖巧的学着大人的样子行礼叫人。
徐妙云把女儿放了下来,“蓉儿,这是你外婆和英儿表哥。”
小蓉儿很开心,整天都是自己一个玩,现在终于有玩伴了。
虽然是第一次见面,但两个小家伙好似天生亲近一样,小蓉儿走过去奶声奶气的叫表哥,然后两人手拉着手乖巧的站在了一起。
众人啧啧称奇,看来还是小孩好交流。
朱标把带的礼物拿下来,然后跟车夫叮嘱两句,只见车夫驾车掉头,不多时从外面进来一队兵士,把地上哀嚎的一群打手全给抬走了。
黄易让夫人带着亲戚去后堂,自己则需要看完这十几个病人才行。
一个月的时间,小巷桃花医馆的名声已经打出去了,不再像之前那种门可罗雀,现在每天大概能接诊百人。
也就是黄易看病特别快,否则一般的大夫忙到晚上可看不过来。
后堂里三个大人围桌闲聊,两个孩子在一旁玩着玩具,都是黄易亲手给女儿雕刻的,为此还专门给女儿准备了一间玩具房。
原本想上前打招呼的黄易突然停住了,仔细观察起这家人。
眉头微皱,看老岳母这气色似乎是身体不好,有沉疴痼疾在身。这也就罢了,毕竟年纪大了本就容易生病。
可再看那孩子,黄易的眉头皱的更深了,总觉得哪里不对劲。
朱标转头看到了门口的黄易,笑着起身:“妹夫,忙完了?怎么不进来?站在门外做什么?”
黄易尴尬的走了进来,看着热情的大舅哥,此时有种欲言又止的感觉。
马皇后是什么人?她看出了女婿的意思,“药师,可是有什么话要对标儿说?这样,闺女,带我去花园转转。”
黄药师却摆手拦住了她们,“岳母,大舅哥,按说你们过来是喜事,我不该扫大家的兴致。”
“可我这里是医馆,我是个大夫,所以难免有个职业习惯。遇到病人不吐不快。”
马皇后笑了,“药师,无需见外,都是自己家人。”
黄易点头说道:“那我就直说了。大舅哥,你们是不是被什么人诅咒了,或是被什么仇家给盯上了?怎么一家子都有病?”
什么??
“妹夫,你这话是什么意思?”朱标惊讶的问道。
黄易认真的说道:“大舅哥你就不用说了,我早给你看过,你耗心力太过,有短命之相。”
“可怎么岳母也有问题?虽说年纪大了容易生病,但她的气色一看就是积劳成疾,再不及时调养医治……”
朱标一把抓住了黄易的手,“妹夫,你说的太对了。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大好,请过不少大夫,常年的吃药调养,可就是容易反复。就连皇宫的御医都觉得是难题。”
黄易嗤笑道:“御医?呵呵,我早就说过,御医们或许有水平,但却没有胆气。”
“他们是一群和稀泥的家伙,即便是看出了病症,甚至知道怎么治疗,却也不敢放手医治。”
马皇后不解的问道:“这是为何?对症下药,连小儿都知道的道理。”
黄易摇头说道:“御医们都是给达官贵人治病的,治好了有赏,治不好或许被骂几句,可如果出事了,那是要杀头的。”
最新评论